<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50多岁的退役老兵 在抗疫战场继续发光发热
        时间:2022-04-12 11:25来源:法治日报责任编辑:郭磊

        当抗疫战斗的号角响起,各级政府、基层干部、志愿者积极响应,组织全体市民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在上海抗疫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我们更需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赢取最后的胜利。

        这是上海浦东一位退伍老兵的抗疫故事,他是战场上的一个缩影,也是抗疫战士中的一个代表,通过他可以理解基层抗疫的千峰万壑、千头万绪和千辛万苦。

        “我已经四晚没合眼了。”

        “那赶紧眯一下。”

        “你现在让我睡我也根本睡不着。”

        “50多岁的人了,悠着点……”

        连夜转运完最后一批确诊患者,沈漪抽空给妻子回了一个电话。

        他是一名转业军人,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城运办主任。近20天来他一直没能回到只有走路5分钟的家。接通知、打电话、协调车辆、组织人员,把散落在全镇角角落落的阳性确诊患者协调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态,最长的一天连续工作了23个小时,不休不眠。

        图片

        沈漪在抗疫一线

        4月5日,记者辗转多方,拨通了沈漪电话。此时,他刚梳理完一批转运名单,并坐上转运车辆上门接人去了,在这短暂空隙,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电话采访。

        “从2020年上海爆发第一次疫情以来,我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了……,在2020年我是直接进入疫区组织防疫,这一次任务更重,情况更复杂。”沈漪语气平静,沉稳中稍带急促,但电话这头的记者还是从他沙哑的声音中感受到了疲倦。

        四晚没阖眼

        “昨天一天,上海全员核酸检测,晚上九点多,我们陆续接到新区防疫办的转运通知,直至凌晨,已经转运了30多名确诊患者。”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4月4日,在全国兄弟省市的驰援下,上海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全员核酸检测。沈漪和同事们除了简单地吃一口盒饭,没有一刻休息,但凡有点间隙,他们都会拿出手机拍下战疫的感动瞬间,并顺手发到了朋友圈……

        图片

        沈漪拍摄志愿者照片

        “我是转业军人,今年已经54岁了,但随时随地处于战备状态是几十年军旅生涯留下的烙印,不用床也不用枕头,得空打个盹便是休息。”沈漪说。

        3月10日以来,他所在的高东镇陆续出现阳性患者,沈漪就被指派到最艰难的封控一线。

        “一般封控指令都是在晚上8点到10点下发的,有时还要等到12点。接到指令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拟被封控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分配执勤人员、实施物理隔离、保障场外物资。”沈漪说,这一套流程最快也要两三个小时,慢的可能要到第二天天亮。

        这些天他带人完成了12个小区的封控措施,时间紧、压力大,最紧迫的时候连续4个晚上没能睡觉。

        图片

        沈漪组织封控小区

        “冲锋号响起,就要迅速集结,冲锋向前,这是军人最起码的素养和作风。”沈漪说,“组织信任我,领导相信我,才安排我去负责封控工作。”

        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高东镇的封控工作高效而准确,和他一起战斗的其他机关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同样彻夜奋战,不眠不休。

        转运抢时间

        4月1日,随着浦东全区被列为封控区,高东镇防控办调整了沈漪的工作岗位,让他具体负责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这是在与病毒赛跑,复杂又危险,既要做好上下协调与现场协调,还要和确诊病人近距离接触,连续工作不眠不休更是常态。

        “转运通知和封控通知下发时间相近,接到通知后,我们就要尽快核实确诊人员信息的准确性,筛查不准确人员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患者本人,让他们做好集中隔离准备,与此同时,还要抓紧协调转运车辆、安排转运工作人员。”沈漪说。

        图片

        沈漪组织转运阳性患者

        早一刻转运,便能早一刻将传染风险缩小,这样的转运往往是在半夜或凌晨开始。每一次,沈漪都要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穿上二级防护服,挨家挨户接人,然后再马不停蹄地驱车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我们接触到的确诊患者,他们有担忧,有恐惧,也有抱怨,甚至还有谩骂。但我们可不能随了他们的节奏,反而更需平静、更要有耐心,才能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安全感。”提到转运的艰辛,沈漪坦言,尽管精力和体力消耗极大,但注意力依然要高度集中,还得想方设法给予他们信心,鼓励他们勇敢战胜病毒。

        这两天,气温渐升,沈漪和很多全副武装的“大白”常常是连续七八个小时不能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却不敢多喝一口热水,无暇吃一口热饭。

        执甲无人退

        从2020年到2022年,抗疫词典的词汇不断丰富:奥密克戎、核酸检测、密接次密接、封控隔离、无症状感染、输入病例、口咽拭子、鼻咽拭子、管控手势、健康云……同样,抗疫词典里的另外一些词汇,诸如大白、浅蓝、志愿者、口罩勒痕等等,也一次又次地让市民感动、泪目,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面战争,任谁都无法全身而退。

        “只要有召唤,我们就是‘大白’;只要有需要,我们人人一身铠甲。”沈漪说,哪怕很多人没有穿过真正的军装,但是披上白衣就是铠甲,便是战“疫”英雄,无人退缩,无人后悔。

        图片

        沈漪的朋友圈记录了两年多来的战“疫”实况。2020年2月4日,高东镇某小区突发疫情,他率先代表镇防控办进入并开设前方指挥所,指挥和协助居委开展防疫。那年春节,他和他的同事在封控小区连续战斗了15天;

        2021年2月12日,沈漪在朋友圈和工作群里发布了一篇自写自谱的抗疫战歌,名叫《将抗疫进行到底》,这是一篇给全体抗疫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战斗动员令,更是将战斗进行到底的必胜檄文,字里行间慷慨激昂、充满希望;

        2022年4月4日,沈漪发布了九张“大白”蜷缩在各处休息的“九宫格”照片,并配了一首《睡吧,我不叫醒你》的小诗,他说,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图片

        透过他的镜头,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逆行而上,书写了一个个忙而有序的感人细节。尽管这场“倒春寒”的疫情让这个春天突然安静,但上海依然温暖、上进,并将一如既往。

        上海安好、中国安好、人民安好!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Copyright 2015 www.guaguask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365bet体育在线投注注册备_365直播电视版下载_beat365官方最新版网 © 2017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