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边眼镜 锐利目光 劲立短发
走进宁夏银川市公安局
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保卫分局
食药大队副大队长王涛
你会很容易被他的高频语速
严谨逻辑和脆爽笑声感染
说起王涛
熟悉他的人都会
一边竖起大拇指
一边脱口而出一个字
倔
2015年,怀揣着一颗儿时的“警察梦”,王涛毅然离开了工作12年的福建泉州,通过选调回到了家乡银川,走进了银川市公安局刑事侦查犯罪支队,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法医。
“检验尸体3000多具、出具伤情鉴定5000余人次,直到现在,有人咨询我法医专业知识,都是张口就来……”经过6年的打拼,原本就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系毕业的王涛,在宁夏和银川市的专业领域已小有名气。
可没想到,2021年2月,当得知银川市公安局环境和食品药品安全保卫分局成立食药大队时,王涛第一个报名,成为了一名侦查员。当周围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放弃曾经的“辉煌”,而要从“零”开始时,爱笑的王涛只是打趣地说:“当警察,不做侦查员,枉来一趟刑侦队!”
严肃起来的王涛也坦言,工作和心态的转变,远没有玩笑那么轻松,他形象地比喻自己经历了从“一本书到一张白纸、再到一本书”的积累过程。
“从事法医十多年,几乎参与了近几年银川所有的命案侦办,脑子里案例积累了一本书。但隔行如隔山,干侦查员就得从笔录、讯问等最基础的环节学起、吃透刑法、刑事诉讼法,对当时已年过40的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王涛介绍,自己的第一份笔录才6页纸,却整整忙活了8个小时。但比工作能力提升更难的是,从“老师傅”到“新学员”心态上的转变。
不过,这些对生性倔强的王涛都算不了什么。侦查知识不够用,翻出压箱底的专业书;笔录拿不准,白天粘着有经验的“老侦查员”学审讯、跟着年轻的侦查骨干走程序。晚上,抱着经典案卷,一页一页翻、逐字逐句过,揣摩技巧。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先后参与破获了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擅自倾倒、堆放固体废物;荒漠沙地涉嫌污染环境等一系列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案件。这位“倔”刑警,在挑战中积累了信心和经验,还因在“昆仑2021”专项行动中成绩突出,被公安部通报表扬。
特别让王涛记忆深刻的是2021年5月,他和战友们成功打掉了一个涉嫌在戈壁滩非法倾倒固体废物,污染地下水等环境资源的犯罪团伙,破获宁夏首例涉嫌违法擅自倾倒固体废物案件。在没有可借鉴案例、没有可复制经验的情况下,王涛从吃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深入研究立法依据、适用范围、执行标准,甚至把电话打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找到环境保护类法律专家咨询,根据倾倒物对现实环境的危害程度形成完整证据链条,为案件的定性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但实现了宁夏此类违法犯罪打击“零”的突破,还震慑、规范了污染物处置行业管理,真正保护了家乡的绿水青山。王涛说,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在王涛看来,涉“食药环”类案件与普通的刑事案件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遇到的很多不是暴力犯罪分子,而是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犯罪行为,对嫌疑人的审讯更考验智慧和耐力。”他说,普通案件以打击行为为主,犯罪主体、行为都十分明确。而涉“食药环”案件的侦办难点不在“收网”,而在证据固定和定性上,生产、存储、销售……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要素没有打透,都可能影响案件的定价、定性、定罪,几个月的努力就可能前功尽弃,假冒产品、污染废物就可能时刻危害着辖区百姓的身体健康,侵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2021年5月,王涛从细微线索发现了具有制售假酒的重大嫌疑,并迅速逐级上报,在自治区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的大力支持下,银川市公安局迅速抽调相关专业警种、精干力量,专班攻坚,经过近六个月的巡线追踪,人赃并获,捣毁了一个涉嫌生产、销售假冒名贵白酒的窝点,查获假酒4000余瓶,撕毁了一个盘踞银川的假酒经销网络,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工作中雷厉风行的王涛,谈及家人时,话语间却夹杂着满满的歉意。2015年选调回银川时,抱着建设家乡的一腔热血,王涛把妻子和女儿留在了福建,闽宁两地分居,本来就忙的王涛更是无暇顾及家庭,身为教师的妻子就一个人扛起了陪伴、教育女儿的重担。王涛的记忆中,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刻,就是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三口人能够通过视频电话短暂相聚。在他看来,妻子和女儿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但行动上却一直默默支持着自己,正是这样的支持才能让他走到今天,在她们的支持下,他还将把自己的警察故事延续下去,极尽所能保护辖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